北京,2023年8月21日——“我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对全球青年的认可。这对该项目和参与其中的外国青年来说非常重要。”美国青年乔舒亚·多米尼克最近对《环球时报》表示,他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
自2021年8月10日全球青年领袖论坛(GYLD)的青年参与者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已过去两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最近于8月12日举办的GYLD论坛恰逢收到习近平回信两周年,也正值联合国规定的国际青年日。多米尼克向《环球时报》回忆了当时读到习近平回信的感受。
对许多寻求更多机会或希望向中国学习的人来说,这样的认可意义重大,鼓励人们为自己、为中国乃至世界做更多事情,他说。
两年前,来自28个国家的36名GYLD青年代表在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信中,他们还谈到了在中国的旅行,表达了希望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对话的桥梁。
习近平在回信中,赞扬了GYLD的青年代表主动参观中国各地,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习近平在回信中写道:“幸福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他指出,要实现国家发展和振兴,对一个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实践证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越走越宽广,它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福祉。”习近平说。
即使完成了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共仍坚持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共将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进步。
欢迎更多海外青年来华交流,习近平说,希望中外青年增进相互理解,发展友谊,实现互利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由中国智库发起的GYLD为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全球青年精英提供独特的交流、教育和职业发展平台,强调开放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包容性和互学等共同价值观。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GYLD项目创始人苗璐告诉《环球时报》,青年参与者从未期望会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习主席的鼓励让这些年轻人感受到这个国家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欢迎。”她说。
“此外,这表明中国欢迎和重视青年人、他们的声音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青春力量。”苗璐说。
见证巨变
多米尼克是一名专业翻译和编辑,自2005年起就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的中国朋友通常称他为谭家旭,或老谭。他目前在北京经营一家小公司,翻译和出版一些中国学者的作品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语言作品。
他还是“骑行中国”活动的创始人和组织者,该活动旨在推广手动自行车运动,倡导中国残疾人群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位北京大学校友告诉《环球时报》,他是致习近平的信的主要作者,而内容是他和来自喀麦隆的另一位GYLD成员贡献的,后者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两位成员收集了GYLD成员分享的所有经历和想法。
“那时距我们通过GYLD的中国之旅经历已有10个月,我们想与总书记分享我们通过GYLD在中国获得的经验教训。”多米尼克回忆提出写信的原因时说。
多米尼克说,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如何帮助实现脱贫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1年4月,他和来自巴西、喀麦隆、韩国等8个国家的其他10名国际参与者前往贵州,了解大数据如何被应用并造福人民。
贵州省以其关键甚至超大数据中心而闻名,是中国的大数据中心。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3年3月,该省共有18个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其中8个是超大型数据中心。
他们参观了位于贵州省会贵阳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我了解到医疗服务可以通过5G技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在线提供给偏远社区。所有的医疗资源都可以被联系起来,为那些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提供服务。”多米尼克说。
“即使有高铁和新高速公路,医生从贵阳的大医院到该省偏远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至少需要3-4个小时。有了技术和大数据资源,医生可以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并实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这非常重要和令人印象深刻。”他说。
“通过写这封信,我们想让总书记知道,我们在中国做着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关心中国的方向和发展,我们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做出自己的贡献。”多米尼克回忆道。
收到回信后,多米尼克说,他感觉到总书记认可了他的努力和工作,鼓励他进一步探索、学习和体验中国。
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佐恩·艾哈迈德·汗是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的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研究员,在北京生活了大约8年。
佐恩专注于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她说,她参加了GYLD组织的两次旅行,这让她有机会深入中国各地,包括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