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12日–中国有句古语,将伟大的艺术作品比作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代代相传。罗氏三代人对中国和希腊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句话。

“继承家族传统,在希腊学习和工作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86岁的知名导演罗锦林的女儿罗彤向环球时报透露。

“作为中希文化的桥梁,这份工作意义非凡。”罗彤说。

她在希腊生活了30多年,在此期间,她致力于向希腊传播中华文化,包括促使雅典大学语言学院开设汉语课程,并创立中希文化中心教授汉语和中华传统艺术。

戏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如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中国传统歌剧和古希腊戏剧这两种悠久的艺术形式有许多共通之处,她说,例如都有仪式起源,演出时的服装和装饰传统也相似。

“这些相似与差异正是两种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价值所在。”她补充道。

交流先驱

1933年,第一个赴雅典美国古典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罗念生,是将古希腊戏剧和文学如伊索寓言及埃斯库罗斯作品引入中国的主要推动力。在父亲工作的影响下,罗锦林开始在中国搬演希腊悲喜剧。

1989年,他开创先河,用中国传统歌剧演绎古希腊悲剧。自那时起,他致力于这一领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用河北梆子(河北省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歌剧形式)演出的《美狄亚》,以及用平剧(中国五大传统歌剧之一,起源于华北)演绎的《奥瑞斯提亚》。

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罗彤对希腊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步其祖父后尘前往希腊学习,这并不令人意外。

“她选择毕业后不返回中国,留在希腊工作。”罗锦林说。

他指出,这最初让他很困扰,但在她做出决定后,他也理解了。

“她所做的和她祖父一样,就是向希腊介绍中国传统歌剧和文化。”

搭建两种文化的桥梁

大三时,罗彤决定去希腊学习。

“我的祖父和父亲为将希腊文化带入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希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在基层交流方面。我觉得应该将其带入希腊。”她回忆道。

因此,毕业后她留在希腊,在雅典大学担任教师。1992年,在她的努力下,该校语言学院开始开设汉语课程。

2001年,文化专家罗彤创立了中希文化中心,最初侧重汉语教学,后逐渐扩展到武术、书法、绘画等表演形式。这个希腊首家此类机构已成为该领域知名机构。

2018年回国后,罗彤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始教学生涯,并为其他一些大学进行讲座。

除教授希腊文化和戏剧外,罗彤还致力于推动希腊戏剧在中国的演出发展。2018年,她的团队邀请希腊导演及其团队,包括音乐设计师、布景设计师和身体训练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中国演员合作排演希腊悲剧。

2019年,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罗彤邀请希腊和中国演员、导演及制作团队用双语演出。当时在中国,双语演出并不新鲜,但在舞台上使用中文和希腊语是一次新颖而特别的尝试。

“时代变迁,语言演变,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译这些作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此外,过去十年对古希腊戏剧的研究也有了新发展,这些新发现也应用于古希腊戏剧的诠释中。”她说。

罗彤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推广让更多普通中国人对希腊戏剧感兴趣和热爱。她认为希腊戏剧在中国仍属于精英文化,还未触及更广泛观众。

她做出各种推广尝试,例如组织剧本朗读,鼓励普通人参与。通过她的分析和解释,她发现希腊悲剧的深刻哲学内涵确实可为毫无先验的普通人所理解。

“文化的桥梁需要桥墩。我在雅典建立了一个桥墩,我的文化中心在那里推广中华文化。现在,在北京,我应建立另一个桥墩,系统、科学、广泛地推广希腊文化。如果这两个桥墩足够牢固,更多人就会走过我们搭建的这座桥。”罗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