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8月30日— 中国GDP上半年同比增长5.5%。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广受国内外关注。疫情防控平稳过渡后,经济复苏呈“波动”“曲折”推进。

“疫情防控平稳过渡后,经济复苏是一个‘波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支撑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加安排下半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

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复苏的“波动”“曲折”推进,需要从经济运行亮点进行分析认识。回顾上半年成就,电动乘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件”对外贸易出口表现抢眼。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奔跑。据Axios新闻网站报道,得益于政府补贴、残酷竞争和接受程度高的消费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新三件”出口总增长61.6%,对出口总增长贡献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外贸质量效益加快提升,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强劲势头。

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复苏的“波动”“曲折”推进,还需要从全球视角进行观察。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林查斯表示,全球经济继续从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中逐步恢复,但还未走出困境。

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

中国经济不是池塘,而是海洋。国产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次商业化运营;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具备消防任务能力……中国坚定居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地位,制造业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达到新水平。

核心CPI通胀率保持相对稳定,稳定充足的粮食、蔬菜水果供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经济基础。相比中国稳定物价,美欧多国正处于几十年来最高通胀水平,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债务问题。IMF预测今年全球通胀水平将达到6.8%。6月欧元区整体通胀率为5.5%,远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警戒线。日经报道,当地企业共同面临的困难是由于高价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的成本上升。

全球需求乏力。世贸组织预测,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预计为1.7%,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全球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处于收缩区间。研究显示,过去10年“世界开放指数”持续走低。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顶住重压前行,稳定发展为动荡世界提供确定性。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全恒表示,我们将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同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高水平开放成果不断涌现。

信心、条件和能力

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中国经济始终是在克服困难挑战中成长壮大的,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经济规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实现经济质量变化和数量增长为目标,防止急于求成,更不能一哄而上。我们要避免采取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政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条路径连续性强、着眼关键抓重点、体现战略定力和活力。

需求不足确实是当前经济运行突出问题。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邹云汉分析,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后,接触性服务性消费先行恢复,但疫情影响和作用无法短期内完全消除,消费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加强。我们要把扩大内需战略落实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消费“压舱石”作用,使居民有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上半年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但大型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业由于需求不足等原因,还未完全重拾发展信心。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对发展走势、投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我们要把政策效能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机结合,出台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政策举措,帮助企业稳步经营、再上新台阶、展现作为。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分析,供给端扩大、竞争加剧,再加上技能错配、信息不对称、职业选择变化等因素影响,青年就业压力明显。中国正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领域的就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需求更契合,将更好吸纳他们入职。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劳动力需求扩大,青年就业有望逐步改善。

从挑战到应对,从态势到前景,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opinio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