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12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仅高度重视文化,而且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对他来说,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这种智慧传承了上千年,倡导不同文明的共同繁荣,欢迎大众文化产品的蓬勃发展,鼓励年轻人传承和重塑他们引以为傲的传统。

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这座城市及其承办亚运会都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智指出的中华文明的五大显著特征。

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仪式上,19名身着圣洁白衣的火炬手缓缓登上梁祝古城遗址公园的台阶。

带头的一名火炬手用凹面镜收集阳光射线,点燃了火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身着古装并融入梁祝文化元素的演员从各个方向汇聚,代表亚洲家庭的成员,象征和平、友谊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他们组成了一个队伍,代表所有在亚运会火炬指引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的参与者。

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的古城梁祝,是中国乃至东亚第一个区域“国家”,开创了深厚文化的发展。现在,亚运会的火炬在同一地点传承着人类文明。

习近平主席在6月份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会议上说,如果不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连续性,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鲜明和最基本的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学斌对《环球时报》表示。

此外,历史的连续性不仅指线性维度上的延续,而且“意义非常广泛和深刻”,因为它“与其他四个特征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除了体育运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从第一眼起就明显体现了来自第一个王朝的古老智慧,它融入了代表中国文化和历史美学连续性的设计遗产。

亚运会的主要场馆之一富阳银湖体育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元朝(1279-1368)景观画《富春山居图》。

设计师将这幅中国经典艺术形式中的山峦轮廓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剪影。体育场的外立面也通过技术手段“画上”了《富春山居图》:34,000个旋转百叶以变化的自然阳光创造独特的视觉魅力,呼应长江以南地区的隐逸优雅。

建筑师袁翰告诉《环球时报》,“景观画”等经典设计符号代表着“中国美学的精髓”。它们“永远不会过时”,可以继续激发现代设计,因为中国美学“本质上是基于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的”。

袁翰指出,在现代设计中融入它们可以拓展其文化价值,但设计师需要找到一个创造性的古今结合之路。

富阳银湖体育中心并非亚运会唯一的创新设计。三个吉祥物-丛丛、莲莲和晨晨-既体现杭州的“高科技”特色,又融入古老的梁祝文化。

吉祥物设计师张文告诉《环球时报》,梁祝文化标志性的玉琮启发了丛丛的哑光黄色,而蓝色的晨晨则来源于连接北京的世界最长人工水道-大运河。

张文说,中国丰富而深厚的文明给了他重塑中国传统设计但仍保留其文化基因的信心。

“古代中华文化具有生命力,可以随时间创造性地演变,”袁翰指出。

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荣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伯特·沃克告诉《环球时报》,中国拥有丰富的艺术和工业创新历史,包括丝绸、墨水、漆器、纸张、雕刻、木刻和印刷,以及这些创新在使用上的惊人延续性。

统一性和外部包容性

随着亚运会的临近,主办城市通过一系列统一的举措越来越细致和热情地展示其包容性,让所有相关方受益。

为呈现一个现代化和文明的杭州,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杭州地铁启动了志愿服务合作。该中心副主任王一林解释说,通过加强人员交流和开展业务培训,他们希望统一残疾人服务礼仪和技能学习,鼓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共建包容、公平、友好的文明城市。

主办城市展示了许多体现东方文化和美学的亚运会元素,让世界看到一个致力于促进亚洲文明的互学互鉴的城市。这可以从第19届亚运会的口号“心手相连@未来”中看出,它反映了数字时代连接整个地区人民的能力,以及融入梁祝玉琮、体现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亚运会火炬。主办城市致力于展示文化,使亚运会成为增进亚洲乃至全球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中华文明包容性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方向,中国多种宗教信仰和睦共存的局面,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开放性,”习近平在6月份会议上说。

“交流、沟通和文化融合”是构成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的三大基本价值,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熊坤新告诉《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