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1月1日 — 湖畔社区上海闵行区的林荫道下,树荫投射在阿拉米达上。靠近金都花好月圆社区的主门不远,有三棵芳香的樟树,上面贴有特殊的标识,分别写着“退化修剪”、“深度修剪”和“常规修剪”,表示每棵树的修剪程度。
树木修剪,看似琐碎的事情,以前常常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偏好和需求而成为社区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喜欢树荫的人往往修剪得少,而喜欢自然光线的人则修剪得重,两种相互矛盾的意见常常在过去十年里引发社区内无数争吵。
最近,上海报纸解放日报发布了一篇深入报道,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社区居民、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城市规划和绿化部门的共同努力,找到一个看似琐碎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棵树以及它们上的标识,被誉为微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写照,也生动体现了中国城市基层管理的智慧。解放日报报道中的“树木修剪”故事,也在上海其他社区中上演,专家表示这 fully体现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和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的进步。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特征,最好地体现在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
从吸引力到“障碍”
一天晚饭后,金都花好月圆社区的一些居民来到社区公园聊天。人群中,一个老人似乎有些不满,说道:“又停止修剪树木了,这次又出什么问题了?”
十多年前,修剪树木在这个社区曾是一个令人生气的问题,根据解放日报发布的文章。
当时,社区茂密的树木提供阴凉,成为新居民选择这里的重要吸引力。但是,在社区建成十多年后,樟树长得太高,遮挡低层公寓居民的阳光。一个极为成功的绿化项目因此成为一些居民的“障碍”。
“我们几乎整年都看不到阳光,里面很暗,”有居民这样说,这种感受被几乎所有主张修剪树木的居民共同体会。
2018年,社区围绕修剪树木“冲突”爆发。当时,上海政府出台了三年建设上海社区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金都花好月圆社区因此获得了项目资金,业主委员会便提出进行树木修剪。
但修剪不到10棵树后,由于居民投诉,项目被暂停并最终搁浅。有人说主要原因是“修剪方式粗放”。
“有些树直接砍掉下枝,显然偏离了修剪标准,”参与过树木修剪项目的王兰华评价说。
consequently,今年夏天修剪项目再次暂停时,居民尤其不满。王解释说,2022年初,上海出台了规定,居民区树木应在春季萌发前或秋季生长结束后修剪,以避免极端寒热天气。
“工作人员在树上很容易出汗脱水,树木也很难适应,水分很快流失,”他向居民解释。
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张超指出,“这个社区树木修剪问题尤其敏感,一个小问题可能引发更大问题。”
以前,大多数居民的态度都是渴望修剪,同时不信任业主委员会。
刘君丽长期居住在这个社区,现任业主委员会主任。她说以前的业主委员会声誉很差。“所以每次他们进行项目,人家都说是想赚钱。”
委员会成员朱芳站在旁边,笑着表示已经习惯听到这样的评论。
再次上议程
2020年,新一届业主委员会选举开始,组建新委员会用了一年多时间。
恢复居民与委员会之间的信任,只是第一步。刘决定从小事开始,先解决停车秩序和垃圾分类等问题,“至少让居民感觉到社区委员会在采取行动。”她告诉解放日报。
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后,委员会成员认为是时候重新将树木修剪提上议程。由于社区树木众多,涉及的资金也不少,需要公开招标。起草方案是第一步。当时,委员会要求报价单位提供详细计划,让居民在业主大会上投票选择细致方案。
与居民交流主要通过社区微信实时更新和线下居民接待日。树木修剪计划成为重要议题。
在接待日,也曾有居民表达反对意见。然后委员会安排赞成与反对居民面对面交流,消除了委员会以此牟利的误解。通常,原本反对的居民听取他人的理由后,也会被说服。
为防止2018年的情况重演,张寻求相关领域朋友帮助,邀请专家实地考察,确定“哪些树需要修剪,如何修剪”。
根据专家建议,委员会门口出现了三棵示范树,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修剪,并附有文字解释“退化修剪”“深度修剪”和“常规修剪”的含义。
开放倾听
在两次居民接待日,委员会登记表达达14页,详细记录了居民意见。
总结后发现,居民树木修剪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光线不足、枝叶延伸至阳台或可能打破窗户;另一类希望主路有阴凉,不修剪。
“如果一棵树既在主路也延伸至阳台,我们修剪阳台那一面枝叶,尽量保留主路那一面,”张说。
2023年4月2日,业主大会议程表决结果公布:赞成修剪提案有1273票,占67.68%,反对150票,占7.97%,是通过率最高的提案之一。
渐渐地,社区围绕树木修剪达成更好合作。张寻求专家意见,找到了地域特色解决方案——深度修剪,本质上仍是一种退化修剪,但涉及更多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