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11月1日 — 即使山海相隔,志同道合的人也无法分开。德国与中国南部小城泰县的密切合作,就是中国开放包容的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日报青年力量系列节目第三季第五期以“泰县对话:激发中德关系中的Z世代”为主题,于10月30日在线播出。来自中国和德国的Z世代青年在泰县聚集,回顾了中德建交51年来的成就,探讨了泰县成功的秘密。
在这个节目中,Z世代青年参观了泰县的德国公司,了解了它们的运营情况。他们还就中德合作以及其未来发展,以及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讨论,体现出年轻人深化中欧文化交流合作的热情。
在采访德国公司工作人员时,Z世代青年了解到,为什么泰县成为了人称“中国德国企业之家”,主要原因是它靠近苏州城和上海市,当地人民的热情款待,以及政府支持下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泰县企业也肩负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城市绿色发展。
Z世代青年分享了在中德两种文化中的经历。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德国学生Leopold Lind表示,中国是一个前途广阔的国家,这也是他回到中国深造的原因。泰县随处可见的德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风格。
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另一名德国学生Stefanie Perner谈到,古代中国哲学与古典德国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北京大学的杜木琴介绍了蔡元培在北大创建和改革教育体系的故事。他受到了在德国学习经历的深刻影响,后来也欢迎致力于中国发展的学者。
节目嘉宾表示,尽管中德教育体系存在差异,但也可能具有互补优势。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方面,中国学校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的Maximilian Uebach说,在德国10岁学生就根据成绩分流,许多学生没有完成高中就进入职业学校。“我认为这对德国学生来说太早了。我更希望学生能学习更广泛的学科,直到更晚的阶段才分流。”
融合两国教育体系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节目提到泰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Leopold表示,两种教育体系的结合是可能的,并且会非常有成效。Maximilian说,泰县有一种双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专业化的大学直接为就业奠定基础。主持人北京大学学生王立成表示,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交流可以帮助改进教育体系。
今年是中德建交51周年。节目嘉宾表示,两国应继续促进合作,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德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也在不断赶超,但中国已成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大生产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
就读于纽约大学上海分校的德国学生Johanna Mueller称赞中国技术,表示:“每次我用手机和德国朋友通话,告诉他们中国这里的新技术,他们都会说‘哦天哪,这怎么可能?这太酷了,这太现代化了,这太未来感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杜木琴表示,两国都重视环境保护,可以在此方面加强合作。节目嘉宾表示,年轻一代应抓住机会深化中德友好,促进中欧合作。
《青年力量》节目自2021年6月开始播出,旨在建立全球性的交流平台,重点关注Z世代的兴趣和观点,采访、论坛和演讲形式,讨论当前世界各种热点话题。